【健康科普】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的一些标志包括:(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人际关系和谐。(3)情绪积极稳定。(4)意志品质坚强。(5)自我意识正确。(6)个性结构完整。(7)环境适应良好。
4、心理健康的动态调整
人的心理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因而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心理健康,并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阶段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些人看来是心理健康的行为,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病态的反应了。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而言的。
5.什么是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与否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不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各种仪器及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人体有各种各样不适感觉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不健康状态的个体,虽然尚未患病,但已存在各种致病危险因素,有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相关调查表明,世界所有人口中,约15%的人群属于真正的健康,被诊断患病、属于疾病状态的人群仅占15%,另有7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与现代社会人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有直接关系。
6.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1)对生理的影响:心理不健康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个体生理上的变化,表现为呼吸困难、头痛、血压升高、胸闷、便秘与腹泻等。此外,对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影响。个体长期处于心理压力状态下,会干扰其认知功能,减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引发皮肤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躯体疾病。
(2)对行为的影响:长期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个体形成偏执型性格。如果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压力就会增高,心理防御手段会更强烈,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就大大上升;而心理障碍又常常导致个体行为出现偏离。
(3)对生活的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会导致人们缺乏耐心,不能够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在情感上出现偏差,表现为喝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多,过度的抱怨发牢骚,常因小事与人较劲争执;离婚率高,婚姻生活不和谐,与子女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及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4)对工作的影响:工作进取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放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工作态度粗暴;工作效率低下,厌烦感和疲劳感增加;缺乏责任感,工作马虎应付;不愿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质量不高;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公正评价等。
心理健康促进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根本性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7、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1)适应障碍问题。(2)自我意识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工作压力问题。(5)个人情感问题。
8、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2)理性对待并接纳自己。(3)及时宣泄心理压力。(4)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