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让我们从了解开始
“许多市民都有个错误的认识,精神疾病就是lsquo;神经病rsquo;,这是完全错误的。”记者一进入市康复医院,副院长周先勇马上介绍,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轻型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头痛、失眠、恐惧、焦虑、忧郁、强迫观念等,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而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强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得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
据统计,我国精神疾病重症患者约有1600万,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1%,“加上有心理疾病的人,广义上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超过了20%。”周先勇介绍道,精神疾病经过系统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想有较好的疗效,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虽然现在人们对于精神疾病越来越重视,但调查显示,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人们甚至对上我们医院治病都有偏见。”周先勇介绍,康复医院以精神科为核心,连同神经症科、心理咨询、儿童脑瘫康复项目等,共有四大品牌专科,担负着全市精神卫生的预防、医疗、康复等工作。
“希望市民摒弃那种精神疾病就是lsquo;神经病rsquo;的看法,如有精神疾患,请尽早到医院就诊。”周先勇说道。
患病市民,需要你的关爱
一听说有记者采访,患者家属刘女士显得很警惕,“不会摄影、拍照吧?”在得到记者再三确定的回复后,刘女士才在记者对面坐了下来。原来,患病的是刘女士56岁的老公。“其实他2005年就出现了失眠的症状,这次住进来是因为几个晚上没有合上眼,烦躁,高兴不起来,自责自卑,乱讲话,手脚也开始不受控制。在这里住了十多天,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治疗效果挺好的,现在准备出院了。”2005年就出现了症状,为何直到现在才来治疗?“以前觉得人能吃能睡就行,没觉得是个多大的病。而且老公觉得这不是个光彩的病,这次他住进来,亲戚朋友都不让告诉。”刘女士说道。
“持有刘女士夫妻想法的患者和家属有很多,我们这里可不比综合医院,一般没有亲戚朋友前来探病。”康复医院护理部主任覃丽英说道,“在街上遇到曾经护理过的病人,如果对方不跟我打招呼,我肯定不会跟他打招呼。因为怕他身旁的亲朋问起,那是谁啊?怎么认识的啊?”
“其实,就算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他也只会是在发病期间丧失自制力,病好了的时候还是很好的。有不少在我们这里治愈的病人会回来看我们,这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候。”覃丽英正和记者聊着时,一个20岁出头、长发披肩的姑娘走了进来,热情地和医生护士打着招呼,并说要找负责健康教育的夏护士,为其带来了出黑板报用的书籍。“你瞧,这个就是曾在我们这住院的病人,现在恢复得很好啊。”
周先勇告诉记者,精神疾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出院后,还有个后续康复的过程。这包括按照医生嘱咐,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更重要的是要多与社会接触,多参加有益劳动。可是在后一点上,现在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纳度不够,消除偏见,还任重道远。
医护人员,需要你的理解
“不光是这些病人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就是我们这里的医护人员,有的市民都会lsquo;另眼相看rsquo;。”覃丽英说,自己1989年分配到康复医院工作时,家里的亲戚都问,怎么会分到那里啊?平日在外,跟初认识的人说自己在康复医院工作,也会有部分人投来怪怪的目光。
“其实,在我们这里工作,真的需要爱心和耐心。”说这话的是康复医院住院部女病室的护士长陈艳君,“本来护理的难度就高,通常给病人打个针,都要几个人帮忙,除了常规的护理工作,洗澡、洗头,包括病人大小便失禁,我们都要管,我们的护士还肩负着护工的职责。我们女病室常年有百来位病人,医护人员就有20多个,长期超负荷运转。”
“而且病人发起病来没有控制能力,我们的医护人员几乎都被咬伤或抓伤过。”陈艳君介绍,医护人员被病人踢一脚、打一巴掌的情况很常见,医院专门为此设立了委屈奖,“一般有明显外伤了,才会去申请委屈奖,奖励标准50元,每年医院都有几十人得委屈奖,医院的医护人员几乎人人都拿过委屈奖。”
“这些其实都不算委屈,委屈的是不被人所理解,现在外面的环境在好转,但还不够好。希望市民对我们的工作多一点理解和支持。”陈艳君说道。